摘要

<正>大约十年前,我曾分别向自己的两位导师孙玉石先生和钱理群先生请教过一个问题:如果从作家论的角度选择研究对象,现代文学史上哪位作家还有可以进一步探讨的空间?记得孙老师的答案是老舍,而钱老师选择的是郭沫若。钱理群老师之所以选择郭沫若,看重的是郭沫若在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中的典型性、复杂性和无可替代性。这种典型性、复杂性和无可替代性差不多在郭沫若生命历程中的任何一个历史时段都有鲜明的体现。所以当刘奎设计博士论文的选题,试图研究抗战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