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47年中央研究院院士选举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学术遴选的典范,经评议会初评产生的150位候选人均为民国学术的领军人物。该群体在各大学间的分布、汇聚和流转,呈现出民国大学学术格局的演变。民国初年,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是南北学术人才汇聚的中心,北大以人文著称,东大以科学明世。两校在20世纪20年代政权鼎革之际均深受政局影响,却有着不同的发展轨道。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清华的崛起以及北大的"中兴",进一步巩固了民国以来北平作为全国学术文化中心的地位,学术领军人才越来越集中于十余所主要大学,人才汇聚呈现加速趋势。全面抗战爆发引起的人才迁徙推动着学术人才向更多机构扩散,并引发地理分布上的大调整。昆明、重庆和成都成为战时中国大学的学术中心。民国时期,国立大学、国人自办私立大学和教会大学在学术版图中都占有一席之地,呈现出不同的学科特色。院士候选人的学术经历显示,学术领军人才倾向选择与政治保持一定距离的大学,政府的资源投入和大学的学术成就之间也非密切对应,这也提示出中国大学建设的内在张力和可能的发展道路。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