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比较不同干预方法对药物诱导睡眠内镜检查中低氧血症矫治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行药物诱导睡眠内镜检查患者60例,随机分为托下颌干预组(T组) 30例和鼻咽通气道干预组(B组) 30例,采用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进行药物诱导实施模拟睡眠,当监测患者SPO2<90%时,且持续30 s以上时,进行气道干预,必要时氧气吸入,必要时再辅以面罩加压给氧。当SPO2>95%且持续时间>1 min时停止干预,记录2组干预次数,干预有效所用时间,被迫吸氧次数,面罩加压给氧次数,术中最低SPO2数值以及相应时间点患者的BIS数值。结果 2组患者DISE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组干预次数为(3.5±1.4)次,B组干预次数为(3.3±1.5)次,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有效所用时间:T组时间为(51±1.2)s, B组时间为(38±1.6)s,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被迫吸氧次数比较:T组吸氧次数为(2.1±0.5)次,B组吸氧次数为(1.2±0.3)次,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最低SPO2数值T组为(71.6±7.9),B组为(78.7±8.8),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组采取的措施更多,追加吸氧及面罩加压给氧例数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干预方法均可纠正药物诱导睡眠内镜检查中低氧血症,但鼻咽通气道效果更好,效率更高,推荐用于药物诱导睡眠内镜检查,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