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多支病变患者同期和分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疗法对远期预后的影响

作者:马元良; 徐娜; 尹春琳; 姚懿; 唐晓芳; 贾斯达; 张策; 宋莹; 许晶晶; 赵雪燕; 张茵; 陈珏; 杨跃进; 乔树宾; 高润霖; 徐波; 袁晋青*
来源: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22, 45(01): 6-13.
DOI:10.3760/cma.j.cn115455-20211024-01255

摘要

目的比较同期和分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疗法(PCI)对冠心病多支病变患者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的研究方法, 选取2013年1—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PCI治疗的冠心病多支病变患者1 832例。将患者按PCI治疗次数分为同期PCI组(1 218例)和分期PCI组(614例)。随访2年, 主要终点事件为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 包括靶血管相关心肌梗死(TV-MI)、靶血管相关血运重建(TVR)、心源性死亡和卒中, 次要终点事件为支架血栓。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平衡两组数据, 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和随访事件发生率;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 比较两组生存率;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法分析分期PCI是否为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同期PCI组住院时间、介入操作时间、术前紫杉醇药物支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心脏外科手术之间的协同作用研究(SYNTAX)积分明显小于分期PCI组[(5.54±3.09)d比(9.50±4.06)d、(43.12±28.55)min比(79.54±44.35)min、(14.04±7.63)分比(18.51±7.79)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完全血运重建率和术后SYNTAX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年随访结果显示, 分期PCI组TV-MI和支架血栓发生率高于同期PCI组[2.1% (13/614)比0.5%(6/1 218)和2.0%(12/614)比0.4%(5/1 21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 同期PCI组无TV-MI和无支架血栓生存率优于分期PCI组(99.5%比97.9%和99.6%比98.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分期PCI是支架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HR = 3.91, 95%CI 1.25~12.18, P = 0.019)。倾向性评分匹配后, 分期PCI组TV-MI和支架血栓发生率仍高于同期PCI组[2.1%(13/614)比0.7%(4/614)和2.0%(12/614)比0.5%(3/61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 同期PCI组无TV-MI和无支架血栓生存率仍优于分期PCI组(99.3%比97.9%和99.5%比98.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分期PCI不是支架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HR = 2.29, 95%CI 0.58~9.00, P = 0.234)。在匹配前后, 心绞痛类型与分期PCI之间均未见交互作用(P>0.05)。结论虽然分期PCI患者TV-MI和支架血栓发生率较高, 但分期PCI并不是MACCE及其组分或支架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 同期PCI治疗缩短了住院时间和介入操作时间, 可能是合适的治疗策略。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