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食管胃黏膜异位病理分型与患者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为食管胃黏膜异位的治疗提供病理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6月1日至2019年1月31日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行胃镜检查并诊断为食管胃黏膜异位的患者96例,胃镜观察包括白光观察及窄带光谱成像(NBI)。所有患者病变均位于食管上段,所有患者均在异位黏膜处活检,按照腺体不同分为胃底型、贲门型和胃窦型,胃底型经HE染色后在100倍视野下随机观察5个视野,明确是主细胞(>50%)为主型,还是壁细胞(>50%)为主型,将以上分型与患者临床表现进行比较研究。结果病变位于距门齿16~21 cm食管上段,形态为圆形或椭圆形,白光内镜下病变呈橘红色,NBI观察可见腺管构造及白区,病变最小者3 mm×4 mm,病变最大者20 mm×32 mm,其中单发61例,双发病灶27例,多发病灶8例,共有病灶140个,平坦型病灶124个,隆起型病灶16个,所有病灶均未合并局部溃疡或恶变;胃底型异位有72个,贲门型47个,胃窦型21个;胃底型食管胃黏膜异位患者的癔球症、咳嗽、声嘶及烧心症状发生率分别为72.22%、84.72%、58.33%、76.39%,贲门型食管胃黏膜异位患者分别为8.51%、6.38%、0、12.77%,幽门型食管胃黏膜异位患者分别为9.52%、4.76%、0、14.29%,胃底型在癔球症、咳嗽、声嘶及烧心发生率方面明显高于贲门型及胃窦型,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胃底型中主细胞为主型有32个,壁细胞为主型40个;壁细胞为主型食管胃黏膜异位患者的癔球症、咳嗽、声嘶及烧心症状发生率分别为97.50%、95.00%、80.00%、90.00%,主细胞为主型者分别为40.63%、71.88%、31.25%、59.38%,壁细胞为主型者在癔球症、咳嗽、声嘶及烧心发生率方面明显高于主细胞为主型,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贲门型及胃窦型患者很少出现癔球症、咳嗽、声嘶、烧心等症状,而胃底型食管胃黏膜异位常会出现多种不适症状,其中壁细胞(P>50%)为主型出现癔球症、咳嗽、声嘶、烧心等症状最为明显;食管胃黏膜异位病理分型有助于临床诊断及治疗。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