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性别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风险差异的内在机制

作者:张依菡; 吴蓉洲; 胡军勇; 金增游; 叶泽豪; 仇慧仙; 褚茂平*; 施红英*
来源: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19, 40(12).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CAL)风险差异的内在机制。方法选择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育英儿童医院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全部确诊川崎病患儿, 根据患儿性别比较两组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治疗方案与时间以及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在控制各种混杂因素后评估性别对于CAL发生风险的独立效应, 分析BMI、就诊时间、川崎病类型对该关联性的中介效应及其比例。结果男童BMI水平高于女童,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童超重比例(20.9%)高于女童(14.1%),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性别是CAL的独立影响因素, 男童CAL发生率较高(aOR=1.50, 95%CI:1.06~2.12), 并主要体现在丙球治疗前。中介分析结果显示, BMI是性别影响CAL路径中重要的中介因子[中介效应为1.05(95%CI:1.01~1.10), 中介比例为13.0%]。结论男童CAL发生风险较高, 并主要体现在丙球治疗前;超重可能是男童CAL发生率高的中介因子。

  • 单位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温州医科大学;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