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悲旦起源于一个多世纪前的新剧,呈现为逆来顺受、楚楚可怜的女性形象,折射了男性精英丧失主体性身份的焦虑,隐喻当时落后的国家形象。在京剧中,悲旦的国族寓意进一步得到强化。因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女性解放的推动,女演员饰演的电影悲旦具有了新女性的意味。抗战爆发以后,文艺界弥漫着浓厚的悲情意识,越剧女演员通过悲旦艺术的变革,在舞台上下展现了女性的主体性成长。社会主义建设"十七年"期间,由于国家力量的深度介入,越剧悲旦既体现女性的自我言说,又具有反封建的政治寓意。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