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细胞性非霍金奇淋巴瘤中BCL-6基因5′-非编码区突变

作者:闵大六; 周晓燕; 杨文涛; 孙孟红; 陆洪芬; 张太明; 郑爱华; 曹裴珍; 施达仁
来源:中华病理学杂志, 2004, 33(3): 238-241.
DOI:10.3760/j.issn:0529-5807.2004.03.012

摘要

目的分析各种类型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B-NHL)中BCL-6基因5′-非编码区突变特点,探讨其在淋巴瘤发生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DNA直接测序方法分析135例B-NHL[包括51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18例滤泡性淋巴瘤(FL)、18例B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SLL)、15例套细胞性淋巴瘤(MCL)、7例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LPL)、5例Burkitt 淋巴瘤、3例B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LBL)、18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5例T-NHL 、1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LRH)、5例结节型淋巴细胞为主型霍奇金淋巴瘤(NLPHL)样本BCL-6基因5′-非编码区突变特点.结果 BCL-6基因5′-非编码区突变仅见于DLBCL(结内和结外)、FL和MALTL中,突变率分别为27.3%、20.7%、22.2%和22.2%,结内、结外DLBCL中BCL-6突变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SLL、MCL、LPL、Burkitt 淋巴瘤、LBL、T-NHL以及NLPHL中均未见BCL-6突变(P<0.05).2例LRH的生发中心细胞可见有BCL-6突变.突变频率为0.14×10-2/bp~0.68×10-2/bp;突变类型全部为碱基替换,其中颠换略多于转换 (P>0.05).结论 BCL-6基因5′-非编码区突变可作为生发中心相关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分子标志,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B-NHL的发生、发展.

  • 单位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