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学生时代是研究马克思思想形成时不可绕过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马克思虽然没有形成系统化的伦理观,但在其对幸福等问题的思考中已经形成了一些颇具深度的伦理思想。这些思想的形成与马克思成长环境中的康德元素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正因如此,马克思在中学时代的宗教论文和毕业作文中表达了明显的理想主义倾向。在大学时代,通过诗歌创作与哲学、法学的研究,马克思在“现有”与“应有”之间的矛盾中陷入了彷徨。但马克思并未因此放弃康德哲学的“自我意识”立场,在博士论文中对通过原子偏斜理论的阐发,隐晦地批判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揭示了自由之于幸福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