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颅磁刺激在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

作者:李静; 段晓琴; 张海娜; 刘忠良; 康治臣*
来源:中国实验诊断学, 2023, 27(02): 222-225.

摘要

<正>单侧周围性急性面瘫(Acute facial palsy,AFP)是最常见的面神经疾病。大多数病例最终诊断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diopathic facial palsy,IFP)亦称为面神经炎(Facial neuritis)或贝尔麻痹(Bell palsy),其原因不明,文献报道其可能与病毒、炎症、自身免疫相关,在不同人群中发病率为(11.5-53.3)/10万/年不等,大气压力和环境温度的急剧变化是主要的危险因素[1]。成人面神经炎的预后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最初面瘫程度、肌电图检查结果、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等并发症的控制等[2]。面神经炎是一个多学科合作共同治疗的疾病。主要包括急性期的激素冲击、抗病毒治疗,辅以神经康复治疗、针灸理疗以及必要时外科手术减压或其他手术治疗[3-4]。近年来,非药物疗法被用于周围性神经麻痹,经颅磁刺激技术(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in,TMS)是指脉冲磁场无创伤地透过皮肤、颅骨刺激中枢神经系统,改变皮层神经细胞的膜电位,使之产生感应电流,影响脑内代谢和神经电活动的刺激技术,已经广泛用于疼痛、帕金森、中风、抑郁症等疾病的治疗[5]。

  • 单位
    吉林大学第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