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谢良佐以觉论仁,强调人之主体感受与道德本体之同一性。朱子批评谢良佐“仁论”将主体感受当作道德本体,既消解了形上与形下的差分,又在修养工夫上导致急躁而不沉潜的学风,还会在道德体认上带来以“人欲”当作“天理”的后果。黄宗羲将“觉”归之于“气”,将“仁”归之于“理”,认为理气不相离,应即气而言理,指出朱子对谢良佐的批评是析理气为二,认为应于人伦日用当中体悟“仁”,且肯认了谢良佐在程门后学中的重要地位。朱子对谢良佐的批评与黄宗羲对谢良佐的维护,是基于两人对“觉”之外延的不同理解而展开的,彰显为两条不同的理路,但二人之目的均是希冀摆脱虚浮之学风,将道德本体的认知回归于“实”,因而,两人的理论展开又是殊途同归。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