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比较单节段Coflex棘突间动力重建与后路360°植骨融合治疗L4、5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与影像改变。方法对2008年10月-2010年11月采用后路减压联合Coflex棘突间动力重建术(A组,29例)治疗与后路减压、椎间及后外侧360°植骨融合术(B组,31例)治疗并获完整随访的L4、5退变性疾病患者进行对比研究。A组:男20例,女9例;年龄21~67岁,平均45.1岁;病程2个月~4年。B组:男16例,女15例;年龄32~86岁,平均56.2岁;病程3个月~6年。除年龄外,两组性别、病程、病因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末次随访时对患者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功能障碍指数(ODI)量表评定,并摄X线片测量病变节段及其上下节段椎间高度、椎间活动度及腰椎整体活动度。结果 A、B组手术时间及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并发脑脊液漏2例;B组术中并发硬膜撕裂1例、椎管内静脉丛出血1例,术后脑脊液漏2例;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19,P=0.731)。A组随访时间12~21个月,B组为12~23个月。末次随访时A、B组VAS、JOA评分及ODI均优于术前(P<0.05);且A组VAS评分优于B组(P<0.05)。A、B组手术前后L4、5及L5、S1椎间高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L3、4椎间高度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较术前降低(P<0.05)。A、B组手术前后L5、S1椎间活动度及腰椎整体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L4、5椎间活动度较术前减少(P<0.05),而L3、4椎间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末次随访时L4、5椎间隙已融合,L3、4椎间活动度较术前增大(P<0.05)。末次随访时,A、B组间L3、4椎间高度及椎间活动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节段Coflex棘突间动力重建与后路360°植骨融合术治疗L4、5退变性疾病疗效相当,但前者对邻近节段具有保护作用,更适用于青壮年初治及年老体弱复发患者。

  • 单位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