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治心,是中国传统哲学中极为重要的精神修养活动,先秦时代主要集中在道家、法家与部分儒家的思想传统之中;东汉中后期,特别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释道三家逐渐发展出了各自的“治心”理论。北宋新儒学的一个极其重要面向,就是借鉴佛教的心性论思想,来收拾人心。本文正题中的“洗心”一词,出自《易·系辞》上传:“圣人以此洗心。”原意是说,圣人通过蓍草“圆而神”、易卦“方以智”、六爻之义以变化而告知吉凶的三种手段,来彻底改变自己的心灵与精神,最终达到“退藏于密”“吉凶与民同患”的理想状态。与此“洗心”一词意思比较接近的,在先秦有老子“涤除玄览”“虚其心”等说法,在庄子则有“刳心”(1)“心斋”的说法。南北朝时期刘勰提出的“疏瀹五臟,澡雪精神”方法,与王安石“以佛洗心”
-
单位武汉大学; 高等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