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以宰后羊双侧背最长肌为研究对象,在宰后不同贮藏时间利用介质阻挡放电(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BD)低温等离子体进行处理,通过分析贮藏期间样品pH值、菌落总数、肌原纤维小片化指数(myofibrillar fragmentation index,MFI)以及肌原纤维超微结构,明确在宰后不同时间进行DBD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羊肉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贮藏过程中,宰后6 h和12 h进行DBD低温等离子体处理的羊肉贮藏至12 h时p H值均显著低于其他处理组(P<0.05);宰后12~72 h时用DBD低温等离子体处理样品的菌落总数较未处理组显著降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各处理组MFI逐渐增大,且在6~72 h内呈显著上升趋势(P<0.05),在72 h后趋于稳定;宰后6~24 h进行DBD低温等离子体处理样品的MFI增长速率总体显著高于其他样品组(P<0.05);宰后成熟早期(6~24 h)DBD低温等离子体处理组肌节长度在贮藏24 h时显著变短(P<0.05),且低于其他组别,且24 h处理组在贮藏24 h时肌节长度最短。综上,宰后12~24 h时使用DBD低温等离子体处理羊肉在减菌的同时对其嫩度的影响效果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