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髓核摘除经椎弓根动态固定术与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2012年11月至2015年11月收治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隙高度下降≥1/3, 或MRI提示突出椎间盘超过椎管矢状径的50%, 或基底宽度>6 mm, 或ModicⅠ型终板炎)患者96例, 采用髓核摘除经椎弓根动态固定术(动态固定组)或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融合组), 每组48例。术后2年、5年定期随访, 比较两组患者MacNab疗效分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并发症及腰椎整体活动度、手术节段活动度、头侧第一邻近节段活动度、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结果 86例完成5年随访, 其中动态固定组44例、融合组42例。动态固定组手术时间为(159.61±37.29)min, 较融合组的(177.42±39.90)min短(t=2.140, P=0.035);术中出血量为(151.78±50.88)ml, 小于融合组的(197.74±76.55)ml(t=3.293, P=0.001)。随访期间动态固定组发生螺钉松动2例、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5例, 均无临床症状;融合组发生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12例, 其中症状性邻椎病2例;两组患者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分别为11.4%和28.6%,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2, P=0.045)。术后5年, 两组MacNab优良率分别为95%及93%, 疗效分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25, P=0.671)。术后2年及术后5年两组患者的VAS腰痛评分、VAS腿痛评分和ODI指数均较术前减小(P<0.05), 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年及术后5年, 动态固定组手术节段活动度分别为4.43°±0.85°、4.59°±0.48°, 均大于融合组(t=19.783, P<0.001;t=36.841, P<0.001)。动态固定组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由术前的(11.19±2.07)mm降至术后2年的(9.98±2.02)mm和术后5年的(9.86±1.64)mm(F=6.462, P=0.002)。术后5年时, 动态固定组头侧第一邻近节段活动度为9.74°±3.29°, 小于融合组的11.69°±3.89°(t=2.514, P=0.014)。结论髓核摘除经椎弓根动态固定术与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均可取得良好的中期临床疗效。动态固定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失血量更少, 可部分保留手术节段活动度, 与融合手术相比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更低。
-
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第一附属医院骨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