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丹青引》是中国题画诗中的拔萃之作,但其中"幹惟画肉不画骨"之论却与历史现实背景及杜甫本人其他话语评述抵牾,致使后世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当我们立足于艺术上的"通神"观,以之作为切入点,来深入细致地考察唐中叶前后的画评观念的转变与差异时,便不难发现"骨"与"肉"深层内涵的艺术寓意,唐中期以后的政治社会结构的变动,画家群体身份的嬗替,文艺批评观念的取舍以及绘画题材、风格与形态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