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引言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进程中,民国女作家萧红的地位历经浮沉,与文学史价值取向的流变起伏相生相成。直至1985年,美国学者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出版《萧红评传》,发掘出两大问题:一是萧红作品长期处于被政治化的过程,从而导致文本误读的现象;二是萧红形象趋于标签化,被冠以“抗日作家”名号。这两个发现使萧红研究从传统的接受中发生了重大改变(1)。在各类研究资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