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先秦哲学思想中,对“孔子梦与不梦见周公”的诠释,经宋明儒的注解,主要体现为政治哲学与道德哲学的两种路径。“庄周梦蝶”与“真人无梦”的两则故事,从人生哲学与道德修养的两个角度来看,则主要体现了庄子的怀疑主义哲学倾向和追求绝对道德理性的倾向。而荀子“心卧则梦”的命题,主要表现为追求绝对认知理性的倾向。这三位哲学家有关“梦”的叙事,以及后人对其有关“梦”的叙事的解释或说明,表面上看来并无多少关联性,但从精神现象的角度看,其主旨却是相当统一的,即将“梦”视为非理性的精神或意识现象。不过,宋明诸儒对孔子梦或不梦见周公叙事的解释或说明的思想解释史,却透露出一种可取的“释梦”态度,即从理性的角度去解释人的精神现象之一的“梦”的义涵。因此,中国哲学史上与“梦”相关的思想论述,似可被纳入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使作为精神现象之一的“梦”也可以进入中国哲学史的研究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