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静止期牙周病大鼠牙齿移动后上下颌牙槽骨骨微结构的差异。方法:SD雄性大鼠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半),实验组建立静止期牙周病动物模型,近中移动上、下颌右侧第一磨牙。各组于加力0d、7d、14d、21d各处死6只动物,取材,行Micro-CT扫描。结果:加力0d、7d,实验组大鼠上颌牙槽骨骨密度(BMD)、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厚度(Tb·Th)低于下颌,骨小梁数量(Tb·N)高于下颌(P<0.05);加力14d,上颌牙槽骨Tb·Th低于下颌,骨小梁分离距离(Tb·Sp)高于下颌(P<0.05);加力21d,上颌牙槽骨BV/TV、Tb·Th低于下颌,Tb·N、Tb·Sp高于下颌(P<0.05)。加力14d,实验组大鼠上、下颌牙槽骨BMD、BV/TV降至最低,Tb·Sp升至最高。上、下颌牙槽骨Tb·N分别在加力7d、14d升至最高,Tb·Th分别在加力14d、21d降至最低。结论:静止期牙周病大鼠牙齿移动后,上颌牙槽骨骨骼强度低于下颌,且骨小梁的退行性改变较下颌严重。上颌牙槽骨主要以骨小梁厚度和分离距离的改变为主,下颌牙槽骨主要以骨骼强度的改变为主,且下颌牙槽骨的骨吸收和骨形成较上颌牙槽骨快。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