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龙门山南段发育一套新元古代火山—沉积地层,其成岩时代及动力学背景一直缺少系统研究,制约了对扬子西缘前寒武纪构造演化的深入理解。本次研究对其下段英安岩和上段流纹岩开展了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和锆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英安岩和流纹岩的锆石均具有较高的Th, U含量和较大的Th/U比值(0.52~0.90和0.76~1.28),其结晶年龄分别为837±5 Ma和805±4 Ma,表明龙门山南段长英质火山岩形成于新元古代早期。英安岩的锆石具有较低的稀土(ΣREE=160×10-6~389×10-6、ΣLREE=8.3×10-6~18.6×10-6)和Ti含量(2.17×10-6~4.66×10-6)以及较高的Eu/Eu*比值(0.43~0.76)、较低的U/Yb(0.66~1.27),而流纹岩的锆石具有较高稀土(ΣREE=482×10-6~1 345×10-6、ΣLREE=13.7×10-6~46.3×10-6)和Ti含量(5.13×10-6~10.80×10-6)以及较低的Eu/Eu*(0.10~0.28)比值、较高的U/Yb(0.85~1.49)。锆石微量元素分析表明,837 Ma英安岩具有较低岩浆温度(664~709℃),形成于加厚地壳的陆缘弧背景(60~75 km),而805 Ma流纹岩则具有较高温度(717~788℃),形成于地壳减薄的伸展构造环境(30~40 km)。综合区域资料,本次研究认为扬子西缘龙门山南段新元古代两期长英质火山活动是罗迪尼亚超大陆汇聚和裂解的岩浆响应,指示了区域构造体制的转换作用发生于837~805 Ma之间。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