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选取小湾水库地震台网和云南地震台网的波形资料,采用广义极性振幅技术(GPAT)反演了小湾库区及附近2005年6月—2008年12月的36次ML≥3. 0地震和2009—2015年库区的51次ML≥2. 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利用2008年12月前的36次ML≥3. 0地震,联合搜集到的58次ML≥4. 0地震的CAP计算结果和哈佛大学历史地震震源机制解,反演了小湾水库库区蓄水前的构造应力场;利用2009—2015年触发地震丛集区的51次ML≥2. 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获得了该区的局部应力场。库区蓄水后,触发地震丛集区的小震震源机制节面统计显示,发震断层的特征与维西-乔后南支断裂一致,确认其为发震断层。小震震源机制解初期以走滑为主,后期以正断为主,结合触发地震丛集区小震密集—平静的活跃特征,分时段讨论了局部应力场的变化。小湾水库库区蓄水前构造应力场的σ1近S向、倾角较低(14°),蓄水后触发地震丛集区局部应力场的σ1在时段Ⅱ和时段Ⅲ的方位角连续偏转,倾角逐渐加大。局部应力场的σ1与断裂性质相近,表明水库蓄水载荷导致断层面上剪应力增大、断层介质强度变弱,有利于触发地震。分析认为,库水渗透作用及孔隙压扩散、局部应力场导致的断层变弱为触发地震丛集区发生地震的主要控制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