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北宋崇宁二年(1103),苏辙被以太中大夫致仕。第二年正月,他就移居颍川,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禹州。多年前,苏辙就在那里置了田产,建了房屋,退休后,他就准备在那里度过余生。崇宁三年(1104)三月,正在新建的“遗老斋”里读书的苏辙,很偶然地抬头远看,居然见到侄子苏过(1072—1123),也就是苏轼的第三个儿子,背着一个大大的包向门口走来。自从哥哥苏轼三年前去世后,他与这个十分喜爱的侄子也有很长时间没见面了。他激动地把苏过请进屋内,上了茶,接着当然是一番聊天。苏辙看到苏过放在椅子一边的大包,就问苏过:“为什么要带着这么大一个包?这么重,一路也辛苦了。”苏过说:“包里的东西都是家父的遗物,我特地带过来的。”苏辙一听说是苏轼的遗物,当即就打开来看。一件一件看着,突然一首字迹工整的诗歌出现在了苏辙面前。什么诗呢?就是当年乌台诗案后,苏辙离开京城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