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触及了存在主义哲学的诸多基本主题。《雷雨》时期,曹禺从感性层面探究了个体存在于世的荒诞体认,并于宗教意义上安置了个体的“被抛”绝望。《日出》更多地从认识论层面将此在荒诞性的“何以为此”导向了“公众意见”对个体独立性的把持与损害,《原野》同样在认识论层面将此在存在荒诞性“何以为此”导向了个体存在的“自欺”“蒙蔽”状态。《北京人》中,曹禺在认识论层面区分了“本真”与“非本真”两种生存状态以及“自欺”与“自为”两种存在选择,在方法论意义上坚定了此在带有革命意味的“自为”选择,并完成了自身由沉思者向行动者的跃进。
-
单位山东艺术学院; 曲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