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如果说,古隶的进一步草化、隶草的形成主要得力于西汉时期社会下层速记的客观需求,那么,古隶的楷化、汉隶的形成则是当时朝野上下主观努力的结果。汉武帝之前,民众亟须休养生息,国家不堪内忧外患,根本无暇顾及文化建设,暂且沿用古隶来应付社会各阶层的文书情有可原。汉武帝之后,国力增强、文化复苏,文字书写逐渐讲究起来也在情理之中,无论是朝堂上的木牍还是边远关隘的简册,都出现了平画横势、字形较为工稳、布置较为匀整的汉隶书迹。但尽管如此,西汉没有哪位帝王曾提出
-
单位南京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