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绿假单胞菌与轻型链球菌混合生物膜体外模型的建立

作者:傅雅琨; 余加林; 芦起; 艾青; 宋思捷; 贺雨; 张云辉
来源:中国抗生素杂志, 2015, 40(04): 278-284.
DOI:10.13461/j.cnki.cja.005528

摘要

目的探索混合细菌生物膜(biofilm,BF)培养的适宜条件,建立混合细菌BF体外模型,并为研究混合细菌BF的调控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分别培养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菌株PAO1、轻型链球菌(Streptococcus mitis)标准株ATCC49456。紫外分光光度计、CCK-8(cell counting kit-8)比色法比较2种细菌在不同p H值、培养基、混合比例、加入顺序和混合时间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建立单独及混合细菌BF后,荧光探针SYTO9/PI标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scanning microscopy,CLSM)观察BF内部活死菌比例。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观察BF结构。结果 p H值为7.5最适宜2种细菌生长,P<0.01;2种细菌在脑心浸出液培养基中生长明显优于胰大豆蛋白胨肉汤培养基,P<0.01;PAO1与S.mitis以1:3混合,且PAO1优先加入,能形成较好的BF,P<0.01;2种细菌混合的时机以PAO1培养后立即混合S.mitis为优,P<0.01。CLSM结果显示PAO1可形成成熟致密的BF;S.mitis单独培养不形成BF;混合细菌BF较单独PAO1组活菌比例增多,3组厚度分别为(19.02±1.298)μm,(2.250±0.25)μm和(28.76±3.472)μm,P<0.05。SEM显示混合细菌BF内两种细菌共存,结构更加致密立体。结论成功建立PAO1混合S.mitis的BF体外模型,方法简便易行,结果可靠,重复性强。初步证实S.mitis可参与混合菌BF形成,并起促进作用。

  • 单位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