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为了验证高山林线的形成机理,探究树木分布上限的限制因素。[方法]本研究以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为研究对象,在其低海拔针阔叶混交林(3 500 m)、中海拔适生区(3 900 m)和高海拔林线过渡带(4 300 m),分别于生长季(7月初)与非生长季(11月底)测定树木叶、枝、干和根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SC)及其组分含量,以及C、N、P含量。[结果]不同生长季节急尖长苞冷杉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源与汇含量比较稳定,未出现碳供应不足现象;海拔对急尖长苞冷杉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及其组分影响较小;器官间NSC含量差异显著,叶、枝、干和根在不同生长季节所侧重的生理活动和功能不同;非生长季急尖长苞冷杉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及其组分显著高于生长季,非生长季较高的可溶性糖和NSC含量有利于抵御低温等恶劣环境;急尖长苞冷杉的NSC含量随海拔的上升呈现出递增的趋势,一定程度上支持了“生长抑制”假说。[结论]色季拉山急尖长苞冷杉的生长更多的受到了植物养分的限制,而非碳限制。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