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基于湖南省洪涝标准,对衡阳9个测站近60a逐日降水统计,获得历年洪涝出现时段、过程雨量等基本数据,再进行洪涝不同时域变化分析,运用小波分析其变化周期,统计不同时间组合洪涝频次与农作物受灾面积百分比的相关性,分析洪涝对后期农业干旱影响。结果表明:衡阳低海拔区与南岳山洪涝频次存在明显差异,低海拔区洪涝频次为0.37次/a,南岳山为1.38次/a,是低海拔区近4倍; 1970、1980年代洪涝普遍偏少,洪涝偏多主要出现在1990年代;南岳山与低海拔区洪涝存在结构性差异,南岳山中、重度洪涝居多,低海拔区则以轻度洪涝为主;衡阳3—11月均可能出现洪涝,洪涝等级越低时间跨度越大,6月洪涝频次最大,是衡阳防汛重要时段。南岳山洪涝雨量9月最大,低海拔区7月最大; 4—7月洪涝发生频次与后期农业干旱反相关性最好,7月降水对衡阳后期农业干旱影响极为关键,降水偏少则后期农业干旱频次将明显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