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不管是教育理论还是教育实践界,关于教育,大家都有一个基本的共识,那就是教育要想真正取得实效,需要准确把握教育对象的基本特点。长期以来,我们对于教育对象的认识,基本上遵循的是心理学的认知路径,致力于揭示其带有跨文化、跨时空的所谓的身心发展规律。现有的大多数教育学教材在关于教育对象的论述方面,基本上采用的就是以这样一种心理学的分析范式来呈现有关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毫无疑问,心理学是我们了解和认识教育对象的重要学科视角,它对于我们把握教育对象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内在心理机制的确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心理学作为具有自然科学特征的学科,它更多的是将人的认知、态度、行为等层面的发展看作一个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在这种情况下,人的存在就被还原为一种自然事实。这在很大程度上将教育对象作为人的存在的丰富性降格为了一种物的存在的客观性,从而不可避免地使我们丧失了对教育对象丰富性的全面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