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正>1912年2月,按照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大学令》,山西大学堂改称“山西大学校”,取消中、西两斋,设预科、本科,分为文、法、工三科。1918年7月,山西大学校被列为“国立第三大学”。1931年7月,遵照教育部《大学组织法》《大学规程》,山西大学校改称“山西大学”,本科各科改为学院。至抗日战争前,山西大学已发展成为包括文、法、理、工、教育5个学院17个学系的综合性大学。这一时期,学校名师荟萃,英才辈出,校友邓励豪概括其教育特点为“实行思想开放、学术自由,所持作风与北京大学蔡元培先生大体相似”。1937年8月,山西大学奉令南迁,先后辗转于山西平遥、临汾、运城,陕西三原、宜川秋林镇,山西吉县克难坡,陕西韩城等地办学。1943年4月,山西大学重新成为国立大学。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迁返太原复校,设文、法、工、医4个学院及附属医院。1948年7月,山西大学师生分批迁往北平、张家口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