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评价Crush与Culotte策略在真性分叉病变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从流体力学的角度评价采取两种术式后分叉局部血流动力学的不同改变。方法:连续入选300例真性分叉病变患者并随机分配至Crush治疗组或Culotte治疗组,进行1年的临床和造影随访。主要终点为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心源性猝死、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及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等)的发生率,次要终点为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同时,应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分析两组分叉局部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术后1年随访结果显示,Crush治疗组和Culotte治疗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6.7%和5.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ush治疗组的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率高于Culotte治疗组患者(P<0.05),分别为12.7%和6.0%。Crush治疗组中分叉区域时间平均壁面剪切力的面积分值显著低于Culotte治疗组[(5.01±0.95)×10-4N vs.(6.08±1.16)×10-4N,P<0.01]。结论:Crush技术及Culotte技术在处理复杂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均安全有效。相较于Crush技术,应用Culotte技术治疗的分叉病变患者可能具有更低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以及更佳的分叉局部流体力学效果。
-
单位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郑州大学; 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