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分析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VBAO)患者起病模式的临床特征,探讨其与血管内治疗后临床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1年12月至2019年12月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VBAO患者108例,根据起病模式,将患者分为即刻达峰组(患者突然起病,迅速出现昏迷、四肢瘫痪或闭锁综合征等VBAO的标志性症状)、前驱症状+突然达峰组(患者头晕、头痛后出现上述标志性症状)和逐渐进展组(患者仅出现头晕、头痛、构音障碍等症状,病情逐渐进展)。所有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使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出院后90 d及1年期的临床结局,mRS评分0~3分定义为良好结局。采用Oneway ANOVA、Kruskal-wallis H、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3组患者间临床特征的差异,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起病模式的影响因素,并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起病模式与临床结局之间的关系。结果 3组患者间年龄、性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即刻达峰组心房颤动患病率显著高于前驱症状+突然达峰组和逐渐进展组[37.9%(11/29)比7.1%(3/42)、 8.1%(3/37),均P<0.0167];逐渐进展组患者入院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显著高于即刻达峰组和前驱症状+突然达峰组患者[中位数评分:13(10,14)分比6(4,6)、6(3,6)分,均P<0.0167]。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以即刻达峰组为参照,伴有心房颤动的急性VBAO患者起病时更易表现为即刻达峰(校正OR=0.158,95%CI:0.038~0.659,P=0.011),而基线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越高的患者,起病时多表现为逐渐进展(校正OR=2.366,95%CI:1.631~3.432,P<0.01)。在血管内治疗过程中,相对于即刻达峰,前驱症状+突然达峰(校正OR=5.977,95%CI:1.099~32.514,P=0.039)及逐渐进展患者(校正OR=7.738,95%CI:1.406~42.595,P=0.019)常需要补救治疗;起病模式与出院后90 d(前驱症状+突然达峰组:校正OR=0.541,95%CI:0.117~2.495,P=0.431;逐渐进展组:校正OR=0.804,95%CI:0.103~6.263,P=0.835)及出院后1年期临床结局(前驱症状+突然达峰组:校正OR=1.256,95%CI:0.333~4.746,P=0.736;逐渐进展组:校正OR=1.633, 95%CI:0.259~10.299,P=0.602)无显著相关。结论在即刻达峰的患者中,心房颤动患病率较高,起病时伴严重意识障碍;在伴有前驱症状后突然达峰及病情逐渐进展的患者中,接受补救血管成形术比例较即刻达峰患者更高;不同起病模式的患者临床结局未见显著差异。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