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为实现蚕沙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本试验利用黑水虻幼虫对蚕沙进行生物转化研究。以5龄蚕鲜蚕沙为原料,1)分别将4日龄黑水虻幼虫按20 g/kg(幼虫重/蚕沙重)投喂到蚕沙水分含量分别为47%(对照组)、55%(A55组)、60%(A60组)、65%(A65组)、70%(A70组)和75%(A75组)的6个组,每组5个重复,对黑水虻幼虫生长性能和蚕沙减重率进行研究。2)将4日龄黑水虻幼虫分别按10(B10组)、15(B15组)、20(B20组)、25(B25组)和30 g/kg(B30组)(幼虫重/蚕沙重)投喂到蚕沙水分含量为65%的5个组,每组5个重复,对蚕沙减重率、营养物质变化及黑水虻幼虫生长性能、营养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 A65组的100头幼虫重显著高于A55、A0组(P<0.05);A65组的蚕沙减重率极显著高于A0、A55组(P<0.01),显著高于A60组(P<0.05)。2)B25组的蚕沙减重率显著高于B10、B15组(P<0.05)。B20、B25、B30组的粗蛋白质降幅显著高于B10、B15组(P<0.05),B25、B30组的粗脂肪降幅显著高于B10、B15、B20组(P<0.05),B25、B30组的粗纤维、钙降幅显著低于B10、B15组(P <0.05),B15、B20、B25、B30组的粗灰分降幅显著低于B10组(P<0.05)。3) B15、B20、B25、B30组的黑水虻幼虫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B10组(P<0.05)。各组的黑水虻幼虫总氨基酸(TAA)、必需氨基酸(EAA)、非必需氨基酸(NEAA)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4)各组的蚕沙残渣重金属(砷、汞、铅、铬)含量及细菌、霉菌、沙门氏菌总数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的蚕沙残渣总养分、有机质含量及pH符合《有机肥料标准》(NY 525—2012)。各组的黑水虻幼虫砷、汞、铅、铬含量及细菌、霉菌、沙门氏菌总数均低于《饲料卫生标准》《GB 103078—2017》。由此可见,本试验条件下,以25 g/kg(幼虫重/蚕沙重)的4日龄黑水虻幼虫投喂水分含量为65%的蚕沙,能有效吸收蚕沙中的营养物质,达到减量化、无害化目的,可为蚕沙高值化利用提供数据支撑。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