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五四"时期,情感解放作为文学作品的主阵地,日益成为个体启蒙的必要途径。然而,情感的解放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婚恋的自主,传统情欲观的挣脱、理与欲的冲突以及情对理的反叛,都构成了情感书写中的重重困境。如何安放人的情感,是构建启蒙话语时绕不开的问题。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学中,随着作家对情、欲、理三者关系的厘清,情感渐次由混乱走向平衡,最终向审美情感不断转化。在此过程中,启蒙话语的核心也逐步由追求自然欲求到提倡理性再转变到尊崇人性。这既为情感困境找到了突围的可能,也是情感书写对启蒙话语的实践和丰富。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