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晚侏罗世二长花岗斑岩的厘定及其年代学和地球化学研究

作者:杨恩林; 周明忠; 张宏伟; 曾昭光; 陆建宝; 周克林
来源: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23, 42(03): 508-520.
DOI:10.19658/j.issn.1007-2802.2023.42.038

摘要

近期在燕山期岩浆活动缺乏的黔西南地区发现了罗悃二长花岗斑岩,为厘定其形成年龄,明确黔西南地区燕山期岩浆岩活动机制,本文对其进行了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LA-ICP-MS)锆石U-Pb定年,Hf同位素和主、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18颗柱状锆石年龄为(157.8±0.4)Ma(MSWD=1.4),代表二长花岗斑岩的侵位年代为晚侏罗世;锆石的176Hf/177Hf值(0.282 390~0.282 478)和εHf(t)(均值为-8.17)表明二长花岗斑岩的岩浆源区主要以富集地幔为主;岩石的SiO2含量为65.91%,CaO为1.44%,Al2O3为15.67%,MgO为0.57%,TFe2O3为4.23%,K2O为4.19%,Na2O为5.72%,σ为3.76~4.98,A/CNK为0.93~0.96,显示富碱、准铝质的特征,应为I型花岗岩类;岩石的∑REE(323.57×10-6~369.50×10-6)含量中等,LaN/YbN(7.84~9.30)显示为轻重稀土分馏,δEu(0.79~0.83)略微铕负异常,总体表现出右倾稀土配分曲线;明显富集Rb、Ba、Th、K、Nd,而强烈亏损Nb、Ta、P、Ti等元素。元素和同位素特征表明,罗悃二长花岗斑岩是富集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岩浆经历了分离结晶演化过程,并受到部分地壳物质的混染,形成于板内伸展环境。罗悃二长花岗斑岩晚侏罗世成岩时代的厘定,说明该时期黔西南地区处于岩石圈伸展-减薄阶段。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