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4-2018年间,中澳关系呈现出高开低走的态势。尤其自2017年以来,澳政府和媒体反华言论持续发酵。但相关民意变化至今鲜有研究。本文以这一时期罗伊、皮尤和英国广播公司的13份民调数据为样本,探析其从经济、安全、中澳关系/对华情感三个维度勾勒出的澳对华民意图景呈现何种特点和变化。研究发现,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澳大利亚民众对华认知中"理智与情感"共存的特点越发明显,与精英层面"贪婪与恐惧"共存的对华认知极为相似。因此,本文从传播学视角对民调的议程设置、框架设置进行了批判性解读,发现民调议程不仅呼应了每年的热点话题,反映出澳国内对华认知的分歧,而且通过框架影响了民调结果,从而引发了民调的"回答效应"。此外,本文还以南海争端和"中国对澳政治渗透"这两个具体议题为例,考察了政府、媒体和智库/民调机构构成的"权力/知识共同体"如何在由来已久的"入侵焦虑"的支配下进行关于中国知识的生产,共同固化了"航行自由"的南海叙事框架和"政治渗透"的威胁论论调,从而"合谋"了澳对华民意。值得指出的是,民意也并不总是精英意见的被动接受者,人文交流、经贸合作对塑造积极的中国形象极为重要。

  • 单位
    北京外国语大学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