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世界主义的概念虽源于古希腊,世界主义的视野和理念却早已孕育在古代中国哲学和文化传统中。植根中国土壤的世界主义思想就是其"天下"观。该思想发轫于周朝,历经先秦至明清沿袭嬗变,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同时也是中国哲学和中国几千年圣贤志士思考世界的方式、视野、政治对象及最高理想。文章试图从中国文化的源头出发,循着"天"—"天下"—"天下大同"的发展路径,厘清"天下"观生发、演变,再到孕育出"天下大同"的世界主义思想的发展脉络和内在逻辑。中国古代对于"天"的认识始于先民对自然的原始崇拜,夏商时期"天"已具有人格化的神义性;周革殷命后,周人对"天命靡常"的认识使得"天"被赋予道德意义,形成"以德配天"的思想,"天"开始具有一定的人文色彩;至春秋时期,儒道两家分别形成道德之"天"及无为之"天"的观念。古人在对"天"的认知基础上产生"天下"的观念。"天下"观主要具有三个层面的涵义:地理空间的"天下"、文化意义上的"天下"、及伦理政治上的"天下"。先秦时代,儒、道、墨、法的政治哲学思想均已显现出超越国家主义的世界主义特征。在当今世界面临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秩序亟待重塑的背景下,"天下"观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和哲学思想的根基,其世界主义视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其一,"天下"观构筑的世界秩序具有超越国家主义的真正的世界性;其二,"天下"观从空间尺度来看,无内外之分;其三,"天下"观从时间尺度来看,具有稳定性;其四,"天下"观以礼、仁为基石,构筑的是一个和谐、兼爱的世界。"天下"观在当代的重新挖掘为构建世界秩序提供了新的思考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