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盆底肌肉功能锻炼对产后盆腔器官脱垂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部分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海南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产后盆腔器官脱垂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2组均接受盆底肌肉功能训练,观察组在此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电针,30 min/次,5次/周,以20次为1个疗程,2组均接受为期2个疗程的治疗,疗程之间间隔2 d,比较2组中医证候积分、生命质量评分(PFIQ-7)、尿失禁症状评分(ICIQSF)、盆底肌力评估以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所下降,其中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2组PFIQ-7及ICIQ-SF总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下降的趋势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盆底最大收缩力与收缩持续时间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电针联合盆底肌肉训练更可明显上调产后盆腔器官脱垂机体TGF-β1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联合盆底肌肉训练可有效提高盆底肌力,减少尿失禁的发生,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上调TGF-β1水平。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