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泥盆系/石炭系是广泛的不整合界面。在我国柴达木盆地东部,上泥盆统至下石炭统呈现明显的沉积分异,这种差异代表着晚泥盆世以来沉积环境巨大变迁。为探究二者之间的差异和内在联系,本次利用岩石学研究手段,通过柴达木盆地东部上泥盆统与下石炭统的岩石组合、分布及岩相对比,刻画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沉积物质空间分布特征,并结合地质背景讨论了沉积物质分布差异内在因素。结果认为,柴达木盆地东部上泥盆统与下石炭统物质特征、古地貌特征既有区别又有内在联系。尽管二者存在沉积间断,但早石炭世早期沉积物质仍呈现对前者地貌特征的继承性。受加里东末期南北向应力作用影响,晚泥盆世区内地貌开始呈现南北分异的格局,发育冲积扇—火山为特征的沉积体系。早石炭世早期地貌格局呈现更为清晰的继承性,其沉积岩石基本组分与晚泥盆世相似。但造山作用减弱使夷平作用主导,加之气候进一步湿润使其又有所不同,岩石组合自底部氧化色向上演化成灰色、灰黑色,岩相从辫状河转变为混积潮坪,并伴有小规模海侵成因泥灰岩,含生物泥灰岩夹层。早石炭世晚期更多表现为差异性大于继承性,至早石炭世晚期,夷平作用结束。受全球性大规模海侵以及全球冰雪消融、气候回暖、古亚洲洋—古特提斯洋扩张和海水向北漫至该区影响导致全面海泛。加之此时柴达木地处低纬度地区温暖气温有助于海洋生物繁盛,最终促使柴东地区大规模陆表海碳酸盐岩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