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源于近代苏州浒墅关地区的新蚕种规模化生产对我国蚕桑丝织业变革有重要的推动作用。通过历史文献、田野调查和口述史等信息收集方法,从蚕种业的发展模式、组织模式、技术呈现、建造实践4个方面解析浒墅关蚕种场的规模生产与在地建造过程中的价值要素,并建构近代浒墅关蚕种场的价值体系。研究发现,蚕种场具有现代技术科学性与传统社会乡土性的双重特征,生产实践与营造行为中的物理空间与社会组织充分显现了新蚕业技术革新并进行在地转译的能动力量,折射出近代中国乡土工业空间所承载的本土智慧,进而展开对乡土工业遗产价值认知的思考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