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雄性不育性状形成的比较转录组学分析

作者:范文强; 王佳; 高翠萍; 高霞; 石凤翎*
来源: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43(05): 93-102.
DOI:10.16853/j.cnki.1009-3575.2022.05.012

摘要

利用苜蓿雄性不育系杂交制种是提高苜蓿杂交种产量和品质的重要途径。研究团队在草原1号杂花苜蓿群体中鉴定出一株雄性不育株,通过回交转育培育出遗传稳定的苜蓿雄性不育系MS-4。为探究其雄性不育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对雄性可育(MF)和雄性不育(MS)苜蓿花蕾进行了比较转录组学分析。采用RNA-seq技术,鉴定出花粉发育3个阶段的MF和MS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共15 435个;经GO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发现,在MF和MS花蕾发育过程中参与昼夜节律(12个)、转录因子(12个)、花粉壁发育(6个)和类黄酮生物合成(12个)的关键基因差异表达显著,为苜蓿雄性不育的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线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