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后关节突关节破坏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在广东省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153例患者的资料,应用CT扫描以确定术中操作是否发生节突关节破坏,将患者分为节突关节破坏组25例和非节突关节破坏组128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节突关节破坏的危险因素。结果 153例中,发生节突关节破坏25例(16.34%)。两组患者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较术前均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非节突关节破坏组相比,节突关节破坏组术后第1、2、3d的VAS和ODI评分更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小关节角度(facet joint angle,FJA)、椎弓根直径(pedicle trajectory,PD)、从进针点到小关节空间的距离(distance from the entry point to the facet joint space,DEF)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FJA>55°、PD<5.00mm及DEF<5.00mm均是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术后节突关节破坏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操作会导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发生节突关节破坏,并对患者的临床疗效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伤椎FJA>55°、PD<5.00mm及DEF<5.00mm的患者应尤为注意。

  • 单位
    深圳市龙华区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