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玻璃体积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梅州市人民医院2016年3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129例玻璃体积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法将患者分为3组。注药组43例(49只眼)患者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玻切组43例(49只眼)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联合治疗组43例(51只眼)患者行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抽取患者患眼前房房水0.1 mL,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前房房水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3、6、12个月最佳矫正视力(BCVA)及眼内压;记录患者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前房房水中VEGF、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前房房水中VEGF、hs-CRP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 <0.01)。治疗后1个月,联合治疗组患者前房房水中VEGF、hs-CRP水平显著低于注药组和玻切组(P <0.05),注药组患者前房房水中VEGF、hs-CRP水平显著低于玻切组(P <0.05)。治疗前3组患者Log MAR 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组患者治疗后Log MAR BCVA随时间的延长均逐渐降低(P <0.01)。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Log MAR BCVA均显著低于注药组和玻切组(P <0.05),注药组和玻切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Log MAR B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3组患者眼内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组患者治疗后各时间点之间眼内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且治疗后各时间点3组患者间眼内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注药组、玻切组和联合治疗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0.00%(3/15)、77.55%(38/49)、15.68%(8/51),联合治疗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玻切组(χ2=12.294,P <0.01),联合治疗组与注药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68,P> 0.05);注药组与玻切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63,P> 0.05)。结论玻璃体切割术前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能有效抑制新生血管形成,减缓眼部炎症反应,减少术中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视力恢复。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