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根据先天性脊柱后凸患者矢状面MRI T2WI上顶椎区脊髓在椎管中的形态及相对位置提出新的脊髓矢状面分型, 探讨不同脊髓矢状面分型患者术中神经监测事件(intraoperative neuromonitoring event, IONME)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南京鼓楼医院接受矫形手术治疗的85例先天性脊柱后凸患者的临床资料, 男43例、女42例, 年龄(14.6±6.1)岁(范围2~32岁)。根据矢状面MRI T2WI显示顶椎区脊髓在椎管中的形态及相对位置分为三型:A型定义为顶椎区脊髓位于椎管中央, 脊髓四周均可见脑脊液;B型定义为顶椎区脊髓紧贴椎管前壁, 腹侧无脑脊液, 脊髓形态未发生改变;C型定义为顶椎区脊髓紧贴椎管前壁, 脊髓受压形态改变。85例中A型5例(6%)、B型33例(39%)、C型47例(55%)。术前测量最大后凸角(global kyphosis, GK)和矢状面畸形比(sagittal deformity angular ratio, SDAR), 记录术中IONME发生情况。IONME组和非IONME组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或独立样本t检验, 采用单因素分析筛选潜在危险因素, 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发生IONM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纳入研究的85例患者中27例(32%)发生IONME, 包括B型2例、C型25例。三组患者IONME发生率分别为0、6%和5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15, P<0.001)。IONME组与非IONME组患者GK、SDAR和顶椎区位置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41, P<0.001;t=3.65, P<0.001, χ2=7.71, P=0.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脊髓矢状面分型C型(OR=20.46, P<0.001)、GK(OR=1.07, P<0.001)、SDAR(OR=1.15, P=0.002)和顶椎位于中胸椎(OR=4.30, P=0.008)为发生IONME的潜在危险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GK(OR=1.05, P=0.015)、脊髓矢状面分型C型(OR=6.22, P=0.042)和顶椎位于中胸椎(OR=6.43, P=0.021)为发生IONME的独立危险因素。脊髓矢状面分型C型患者中顶椎位于中胸椎的患者14例, 其中11例(79%)发生IONME;顶椎位于下胸椎的患者33例, 其中14例(42%)发生IONME,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6, P=0.023)。结论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矫形手术中发生IONME的危险因素包括脊髓矢状面分型C型、GK和顶椎位于中胸椎。术前基于MRI脊髓矢状面分型对先天性脊柱后凸畸形患者矫形术中IONME的发生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
单位南京医科大学;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