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引进并检验儿科恶心评估工具(PeNAT)、巴克斯特干呕面部表情评分(BARF)在评估中国恶性肿瘤儿童化疗相关恶心时的信效度, 探索恶心需要临床干预的临界值。方法采用前瞻性描述研究, 2021年7—8月,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44例接受化疗的恶性肿瘤患儿, 用PeNAT、BARF、视觉模拟评分(VAS)、面部表情疼痛量表修订版(FPS-R)评估化疗前、后及使用解救性止呕药/止痛药前及用药后30 ~ 60 min的恶心和疼痛水平, 化疗后询问患儿恶心变化程度和是否需要止吐干预。结果对主观感知化疗前、后恶心程度相同的患儿进行重测信度分析, PeNAT、BARF的组内相关系数均为0.940(均P<0.05)。化疗后PeNAT、BARF评分分别为1.5(1.0, 2.0)和2.0(0, 2.0)分, 显著高于化疗前的1.0(1.0, 1.0)和0(0, 0)分,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 = - 9.19、- 9.09, 均P<0.01), 接受止呕治疗的11例患儿化疗后PeNAT、BARF评分分别为4.0(4.0, 6.0)分和3.0(2.0, 4.0)分, 高于无需止呕治疗的患儿的0(0, 2.0)分和1.0(1.0, 2.0)分, 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 = - 4.03、- 3.86, 均P<0.05);化疗后PeNAT、BARF评分与VAS恶心评分相关系数r = 0.933、0.957(均P<0.01), 与FPS-R评分相关系数r = 0.192、0.189(均P<0.05)。应用止呕药后PeNAT、BARF评分分别为2.0(2.0, 3.0)和2.5(2.0, 4.0)分, 较使用止呕药前的3.0(3.0, 3.8)和4.0(4.0, 8.0)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 = - 2.97、- 2.83, 均P<0.05)。依据ROC曲线和截断值判断, PeNAT≥3分、BARF≥4分时有临床意义并需要干预。结论 PeNAT、BARF在恶性肿瘤儿童化疗相关恶心的评估中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可有效识别需要临床干预的恶心症状, 用于止吐治疗的疗效评估。
- 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