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雾化吸入CMB对大鼠鼻刺激性

作者:欧慧瑜; 孙昊; 张红; 冯美君; 梁惠婵; 杨威
来源: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2013, (03): 510.

摘要

目的观察SD大鼠鼻腔接触CMB后是否产生刺激性反应,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选用检疫合格且鼻腔外观无异常的大鼠40只,将动物随机均衡分成两组,即阴性对照组和受试物组,20只/组,雌雄各半。对两组动物进行超声雾化喷雾给药,给药浓度为原液(10 g.L-1),给药体积约为4 ml,阴性对照组的各例动物给予等体积的0.9%氯化钠注射液作对照。使用超声雾化器,将大鼠固定在保定器中,将喷雾管正对大鼠鼻部,使大鼠能充分吸入。每只动物的雾化时间均为20min,1周3次,共给药4周。每次给药前及给药后30 min、末次给药后24,48,72 h和14 d观察动物口、鼻部内外的可视范围内有无红肿、流血、溃疡等现象,尤其应注意鼻部黏膜的变化情况局部反应,并按"局部黏膜刺激反应分级标准"以计分方式表示,包括水肿、充血程度及范围等,同时观察给药后30 min动物的全身状况(如呼吸、循环、中枢神经系统)及局部刺激症状(如哮喘、咳嗽、呕吐、窒息等症状)。分批将动物剖杀。称量肺重量并计算脏体系数,然后摘取动物鼻部、咽喉部、气管、支气管及肺部进行固定,并观察有无充血、水肿、溃疡等现象后,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试验期间每组各例动物外观特征、行为活动、呼吸及粪便性状等均未见明显异常。受试物组和阴性对照组的各例动物在每次给药前及给药后30 min、末次给药后24,48,72 h和14 d的各个观察时间点,口、鼻部外的可视范围内均未见红肿、流血、分泌物、溃疡等现象,且各例动物鼻部黏膜的可视范围内亦未见明显异常,评分均为0分。每次给药后即刻观察的30 min内,两组各例动物全身状况(包括呼吸、循环、中枢神经系统)及局部刺激症状(包括哮喘、咳嗽、呕吐、窒息等症状),均未见明显异常变化。末次给药后24 h,14 d,肉眼观察各组动物的鼻部、咽喉部、气管、支气管及肺部均未见明显异常变化,两组间肺脏重量也未见明显差别。组织病理学结果表明阴性对照组和CMB组动物鼻甲部上皮细胞排列紧密有序,形态规则,结构正常,纤毛清晰可见,粘膜下未见血管扩张及炎症反应,周围骨组织、软骨组织结构未见改变;鼻前庭黏膜上皮细胞排列紧密,结构完整,黏膜下未见血管扩张及炎细胞浸润等变化;咽喉部黏膜上皮结构完整,周围软骨、肌层未见异常变化;气管黏膜层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细胞排列紧密有序,黏膜下未见血管扩张及炎细胞浸润,软骨及周围结缔组织未见异常变化;肺内各级支气管结构正常,肺泡腔无扩张或缩小及未见炎细胞,间质血管未见扩张或狭窄,亦未见炎细胞浸润。结论在本研究条件下,CMB经雾化吸入给药不引起SD大鼠呼吸道刺激性病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