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三角韧带修复在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切开复位内固定(ORIF)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9年1月—2022年1月徐州仁慈医院足踝外科成功接受ORIF治疗的110例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 男85例、女25例, 年龄23~63岁, 骨折分型Weber-B型64例、Weber-C型46例。依据术中是否修复三角韧带分为ORIF组(单纯ORIF治疗, 52例)和修复组(ORIF+三角韧带修复术, 58例)。观察指标:(1)比较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类型、侧别、骨折分型等基线资料;(2)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等;(3)术后6个月随访时, 比较2组不同Danis-Weber分型患者的近期疗效, 包括骨折愈合时间、内踝间隙、距骨倾斜角和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 并比较踝关节功能优良率。结果 2组患者手术均顺利, 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所有患者获随访6~24个月, 其间均未出现踝关节不稳定和关节炎。(1)2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修复组手术时间为(110.2±14.9)min, 长于ORIF组的(98.6±12.1)min,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4, P<0.001);2组手术出血量、住院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修复组Weber-B型和Weber-C型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1.6±1.6)和(12.5±1.9)周, 均短于ORIF组的(12.7±2.0)和(13.9±2.1)周,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4、2.40, P值均<0.05)。组内比较显示, Weber-B型和Weber-C型患者术后6个月内踝间隙、距骨倾斜角均较术前下降, AOFAS踝-后足评分较术前明显升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ORIF组与修复组间比较:术前Weber-B型和Weber-C型患者内踝间隙、距骨倾斜角、AOFAS踝-后足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术后6个月修复组的内踝间隙、距骨倾斜角和复位不良率均小于或低于ORIF组, AOFAS踝-后足评分高于ORIF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6个月2组间Weber-B型患者内踝间隙、距骨倾斜角、AOFAS踝-后足评分及术后复位不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2组间Weber-C型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2组间Weber-B型和Weber-C型患者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总体比较, 修复组患者术后6个月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91.4%, 53/58)高于ORIF组(76.9%, 40/5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0, P=0.036)。结论踝关节骨折伴三角韧带损伤患者ORIF术中进行三角韧带修复, 能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改善患者的踝关节功能, 减少复位不良的发生, 尤其对Weber-C型患者作用更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