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光学区偏中心原因分析

作者:付心怡; 张晓峰; 夏静; 杨牧
来源: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2016, 18(02): 83-87,92.
DOI:10.3760/cma.j.issn.1674-845X.2016.02.005

摘要

目的分析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光学区偏中心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的6.517.0岁近视患者110例(213眼)。按戴镜前年龄分为3组:A组,6.510.0岁组;B组,11.013.0岁组;C组,14.017.0岁组。按戴镜前近视球镜度分为:低度近视组(<-3.00 D),中度近视组(-3.00-6.00 D)。按戴镜前散光度分为3组:<0.50 D散光组,0.501.00 D散光组,≥1.00 D散光组。按配戴角膜塑形镜3个月后不同偏心量分为:轻度偏中心组(<0.5 mm),中度偏中心组(0.51.0 mm),重度偏中心组(>1.0 mm)。检测戴镜3个月后的角膜地形图形态,记录光学区的偏中心分布。分析偏中心与患者戴镜前年龄、近视球镜度、散光度及角膜参数之间的关系。采用成组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平均偏心量为(0.53±0.33)mm,偏心方向主要集中于颞下方。配戴角膜接触镜3个月后偏心量<0.5 mm者111眼(52.1%),0.51.0 mm者81眼(38.0%),>1.0 mm者21眼(9.9%)。不同年龄组光学区偏心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戴镜前近视度(t=1.76,P<0.05)和散光度(F=9.254,P<0.05)越大,偏心量越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戴镜前原始角膜曲率分析显示角膜鼻侧较颞侧偏平,重度偏心者鼻颞侧各位置角膜曲率均较轻中度偏心者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偏心量与角膜参数(角膜平坦曲率、角膜陡峭曲率、角膜对称指数、角膜非对称指数)无明显相关性,而与戴镜前球镜度和散光度呈正相关(r=-0.354、0.127,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配戴过程中可发生光学区偏中心,偏中心的发生与戴镜前屈光状态及角膜生理形态有关。

  • 单位
    潍坊医学院附属医院;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陵县人民医院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