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在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中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作者:闫丽荣; 陈柯萍*; 戴研; 陈若菡; 华伟; 任晓庆; 刘志敏; 樊晓寒; 张澍
来源: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8, 22(05): 402-407+418.
DOI:10.3760/cma.j.issn.1007-6638.2018.05.007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总结分析国内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接受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探讨ICD恰当治疗及不恰当治疗的预测因素。方法连续入选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行ICD植入术的HCM患者,收集ICD恰当治疗、不恰当治疗及ICD植入相关并发症的数据,分析ICD恰当治疗及不恰当治疗的预测因素;并对比分析一级预防患者和二级预防患者的临床特点及ICD疗效。结果研究共纳入70例行ICD植入术的HCM患者,一级预防组患者38例(54.3%),二级预防组患者32例(45.7%),两组患者间基线特征,如合并晕厥史、心脏性猝死(SCD)家族史及左心室最大室壁厚度≥30 mm比例等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32.0±26.9)个月,29例(41.4%)患者接受1次以上的ICD恰当治疗,ICD恰当治疗年发生率为14.0%。一级预防组和二级预防组ICD恰当治疗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8%对46.9%,P=0.396),ICD恰当治疗年发生率分别为13.3%和14.6%。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晕厥史(HR=2.7,95%CI 1.1~7.0, P=0.039)和SCD家族史(HR=3.9,95%CI 1.3~11.7, P=0.017)为ICD恰当治疗的独立预测因子。随访期间7例(10%)患者发生ICD不恰当治疗,ICD不恰当治疗年发生率为3.6%,一级预防组和二级预防组ICD不恰当治疗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5%对9.4%,P=0.87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ICD植入年龄是ICD不恰当治疗的独立预测因子(HR=0.90,95%CI 0.83~0.97,P=0.006)。5例(7.1%)患者发生ICD植入相关并发症,随访期间无死亡事件发生。结论 HCM患者ICD恰当治疗率高,不明原因晕厥史和SCD家族史是ICD恰当治疗的独立预测因子;不恰当治疗率低,植入相关并发症少。临床上,对于合并高危因素的HCM患者可考虑积极植入ICD作为SCD—级预防。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