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治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再闭塞脑梗死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选择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神经内科自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8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进入研究, 所有患者均采取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并出现再闭塞。研究中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及替罗非班组, 每组42例。常规组患者在溶栓基础上予以强化降脂、改善侧支循环、控制血糖及早期康复治疗等常规治疗, 溶栓24 h后无颅内出血者加用阿司匹林口服, 0.1 g/d, 共90 d。替罗非班组患者溶栓后再闭塞时静脉泵入替罗非班, 剂量为0.4 μg/(kg·min), 持续30 min后改为0.1 μg/(kg·min), 至溶栓24 h时复查颅脑CT, 有颅内出血者停用替罗非班, 无颅内出血者继续静脉泵入, 共持续24 h;随后予以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 剂量为0.1 g/d, 共90 d。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治疗7 d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及治疗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 明确替罗非班治疗有效性;比较2组患者颅内出血、症状性颅内出血、治疗90 d内死亡率, 明确替罗非班治疗安全性。结果 2组患者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危险因素、入院时NIHSS评分、发病到开始治疗时间、梗死部位、TOAST分型等临床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组和替罗非班组患者治疗7 d时NIHSS评分分别为(10.05±4.73)分、(7.93±4.68)分, 治疗90 d时mRS评分分别为(3.48±1.48)分、(2.55±1.93)分,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90 d时预后良好率分别为21.4%、42.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方面, 常规组和替罗非班组患者颅内出血率分别为4.76%、7.14%, sICH发生率均为2.38%, 死亡率均为2.38%,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治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再闭塞脑梗死患者安全有效。

  • 单位
    神经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