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观察并记录经四维疗法对颈源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血压、疼痛)、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低、中、高切)]、血浆黏度、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浓度、动脉[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基底动脉(BA)]血流动力学参数[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平均血流速度(Vm)]。方法:收集120例颈源性高血压患者,按照入组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口服降压+常规治疗(针刺、手法按摩等),观察组给予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口服降压+四维治疗法(手法按摩+针刺+止疼与改善循环药物+功能康复训练),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治疗后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测定患者的疼痛程度,并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估患者的症状缓解程度,并用水银血压计测量血压(收缩压、舒张压)以评估降压效果。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血流变学指标的变化情况与经颅多普勒超声观察患者动脉(BA、LVA、RVA)的血流动力学(Vm、RI、PI)指标。结果:两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症状缓解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降压效果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流变学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流变学指标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动脉(BA、LVA、RVA)血流动力学(Vm、RI、P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动脉(BA、LVA、RVA)的Vm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动脉(BA、LVA、RVA)的Vm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动脉(BA、LVA、RVA)的RI、PI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动脉(BA、LVA、RVA)的RI、PI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维疗法能通过改善动脉血流动力学与血液流变学指标而颈源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疼痛、眩晕等临床症状。
-
单位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 辽宁省中医药研究院